按照党章要求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

发布日期:2014-12-01 来源: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作者:供稿审核人: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基层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理论武装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那么,理论武装的着力点应放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党章》在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指出: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党章》不论是对普通党员还是对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求他们既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又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够“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就是说,用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决不能满足于让大家熟记若干理论观点,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坚定全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努力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和能力的转化,是贯彻落实党章要求,不断深化理论武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致力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它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简单地说,要把一种理论转化为人们的信念,必须使人们能够在理智上接受它,在情感上认同它,在行动上下决心践履并实现它。所以,落实党章要求,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必须把逻辑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一)充分发挥逻辑的力量 

  所谓发挥逻辑的力量,就是要用深刻的道理来说服人,用严密的逻辑来征服人心。什么样的道理才能说服人呢?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能够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为什么以前有些地方搞的理论武装效果不好呢?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在理论武装实践中或者不讲道理,或者不讲人们需要的道理,或者不用人们喜欢的方式讲道理。理论武装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克服这些问题。 

  首先,理论武装要讲道理。理论武装不能满足于向人们灌输现成结论。如果不经过严密科学的论证,而是简单地直接向人们讲一些结论性的空洞的理论原理,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什么”,要求人们“应该怎么办”,那么党员、干部是很难真正接受这种没有“根基”的理论的。只有既让人们知道“是什么”,也知道“为什么”;既懂得“应该怎么办”,也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办”,特别是如果能够引导党员、干部自己动脑筋思考了这些问题,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大道理。 

  其次,理论武装要讲人们需要的道理。有些地方的理论武装不是不讲道理,而是置党员、干部的现实需要于不顾,或者不厌其烦地讲一些尽人皆知、彰明较著的大道理,或者翻来覆去地讲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空道理,这样的理论武装同样不能打动人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的道理,理论武装也必须向党员、干部传授那些经过其认真学习和思考才能明白的道理。如果理论教育只是重复那些人们早已明白的理论原理,而不能告诉人们一些新观点、新知识,这样的理论教育不但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人们对理论武装的厌烦。另外,理论武装要努力贴近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尽力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能回避矛盾,讲一些虚无缥缈的空道理。 

  第三,理论武装要用人们喜欢的方式讲道理。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方式来讲,效果大不一样。理论武装的组织实施者不能居高临下,用教训人的口吻讲道理;也不能照本宣科,用晦涩的学术语言或空泛的政治语言讲道理。而必须切实尊重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用探讨的口吻讲道理;走到党员、干部中间,用生活化的群众语言讲道理。只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道理,才能使真理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二)高度重视情感的作用 

  在理论知识向信念转化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实际上,不注重调动情感因素,就不但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且更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念。所以,在理论武装实践中,必须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 

  首先,要注重激发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者的感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江泽民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人们只有既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又坚信这个党的领袖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富有求真务实精神的伟大领袖,才能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发自内心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我们既要勇敢地批评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党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既要一如既往地坚决反对党内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宣传我们党的领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朝乾夕惕、呕心沥血所建立的卓越功勋。人们只有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了解了这个党,认识了这个党的领袖,才能更加真诚地热爱这个党,更加由衷地敬佩这个党的领袖。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人们才能更加自然、更加顺畅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要重视升华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感情。最近几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作了一些宣传。但是,这种宣传大都是从宏观上、从整体上讲的,至于这一理论对于地方和单位发展、对于个人进步的意义,却讲得很少。即便讲它的整体意义,也是从概念到概念、空洞抽象地论证多,而用能够打动人心的事实说话的东西少。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情,必须让人们全面了解这一理论对个人、对集体、对党的事业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特别重要的是,要让人们通过大量事实来感悟这一理论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多组织党员、干部到实践这一理论成绩突出的地方参观考察,实在没有条件走出去,也应该运用多媒体或其他先进技术,向党员、干部有声有色地展示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结出的硕果。人们从事实上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好,才会更加热爱这个理论,更加自觉地学习实践这个理论。 

  第三,要积极培养党员、干部对祖国、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是建设和改革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论。党员、干部只有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感情,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他才会真正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所以,理论武装实践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党员、干部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不仅体现着热爱祖国、敬重人民的崇高精神,而且它同时蕴涵着这方面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只要理论武装的组织者善于发掘,精于安排,就可以使理论武装的过程同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过程。当然,同时还应辅之以其他形式的爱国爱民教育。总之,要通过切实努力,把党员、干部对祖国、对人民的诚挚感情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这是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外,理论武装的组织实施者在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象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同志那样充满激情。研究表明,宣讲理论时神情漠然与满怀热情,效果大不一样。当然,这种热情不能是装出来的,而应是理论武装的组织实施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情表露。 

  (三)注重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在理论知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坚强的意志,人们不可能真正学通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即使有了这种信念,也不可能矢志不移,坚持到底,稍微遇到一点风浪,就可能左右摇摆,甚至改弦易辙。所以,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效,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培养党员、干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斗志。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党的理论,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实践党的理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没有藐视困难、愈挫愈坚的顽强意志,不可能学好党的理论,更不可能干好党的事业。所以,理论武装要特别重视培养党员、干部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品质。当然,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主要靠实践中的磨练。不过,理论武装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让大家认真领会党的领袖有关意志问题的精辟论述,学习他们及党内其他英模人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品质,特别是让党员、干部真正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大大增强大家战胜困难,夺取建设和改革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要培育党员、干部不惧诱惑、坚贞不渝的顽强品格。在学习特别是实践党的理论的道路上,不仅会遇到困难、挫折这些凶恶的拦路虎,还会遇到形形色色、不断翻新花样的各种“甜蜜”诱惑。不注重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一些党员、干部很有可能会成为这些诱惑的俘虏。所以,理论武装要十分注意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家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奏效的。但是,不能因为其见效慢就放松这方面的努力。理论武装的组织者应当作出长期规划,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能够坚持正确信念不动摇,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二、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贯彻落实党章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把握蕴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大家运用这种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所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严格地说,它是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作简单理解,可以把它看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具有结论性的理论观点是闪光的黄金,而蕴涵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则是点金术。所以,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十分重要。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向党员、干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要着重讲清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结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党员、干部讲清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齐心协力地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仅仅到此为止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只懂得基本原理本身,而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一原理,这样也就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加以贯彻落实。第二,实践在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如果只懂得解决问题的现成结论,而不了解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那么在新的矛盾和困难面前,就会变得束手无策。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党员、干部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还要向大家讲清得出这些原理和结论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大家弄清楚,这些原理和结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得出这些结论运用了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得出一些什么样的新的结论,等等。只有把这些东西理清了,讲透了,才能让党员、干部逐渐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和精髓。 

  其次,要引导党员、干部通过自主学习逐步领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不是听几次课、读几篇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地学习、领悟、实践,再学习、再领悟、再实践,逐步把隐藏在理论知识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武装组织者的启发、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但主要应立足于党员、干部本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如果能够指导党员、干部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著的规划,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揣摩,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把相关原著读完之后,在他们头脑里对于党的领袖们认识、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把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以必要的启发、引导,党员、干部就能慢慢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像党的领袖们那样去思考问题。”[4] 

  (二)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提高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前提。但是,从领会这种立场、观点、方法,到把它运用自如,变成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科学的培训和锻炼。其中,案例教学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当前要重点在这两个环节上多下功夫。 

  首先,要不断加大案例教学的分量。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案例,提供给理论武装的接受者也就是党员、干部,让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理论武装接受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努力完善解题思路。最后由理论武装的组织者主要是理论教员对大家的解题思路进行点评,肯定成绩,讲明不足,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理论武装方法,往往习惯于满堂灌,试图通过系统灌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原原本本地奉送给理论武装的接受者。但是,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只有差的教师才企图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确实,理论教员传授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施加的各种思想影响,不管多么正确,多么重要,都只有经过理论武装接受者的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有可能慢慢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和能力。没有理论武装接受者的积极努力,自主探索,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真正提高。所以,应尽可能地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让党员、干部在理论教员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一环。过去,不少单位组织开展的理论武装,往往仅满足于搞好课堂教学,以为只要把该讲的理论讲过了,就算完成了理论武装的任务。其实,只把基本理论和相关方法传授给党员、干部,而不指导他们加以练习和运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没有多少帮助。所以,在搞好课堂讲授的同时,应加强对党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实践表明,安排党员、干部完成一定的调查研究任务,就是进行这种训练和指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每讲完一个理论专题,就安排党员、干部搞一次相应的调研,让他们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凡是有条件的,还要写出调查报告。要求调查报告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理论武装的组织者主要是理论教员要对党员、干部的调查报告进行认真点评,指导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不断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武装贵在有效。抓住了坚定信念、提高能力,就抓住了提升理论武装有效性的关键。贯彻落实党章要求,不断把理论武装引向深入,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实现理论知识向信念和能力的转化。(张洪修 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展飞:《六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郑科扬:《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载《党建研究》1992年第11期。 

  〔4〕刘玉龙:《关于加强和改进理论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载《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载《求是》2008年第7期。 

  〔6〕王伟光:《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和精神》, 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7〕韩庆祥、杨振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光明日报》2009年8月5日。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2] 《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 

  [4]  阿•沃登:《和恩格斯的谈话》,《智慧的明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上一篇:下一篇: